《暢游冠豸山水·重溫紅色記憶》
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,還有詩和遠方,本次三天兩夜中秋博餅行,我們來到美麗的福建龍巖。
擇歷史文化之精粹,擷風物遺存之華章。作為本次旅行的第一站,我們來到在2006年被評為中國十大最美麗鄉村之一的培田古村落,共同探尋瑰麗而豐富的建筑藝術,與珍貴的歷史文化寶藏。
“千峰環野立,三水匯村流”,漫步在有著近700年歷史的培田古村落小道上,青磚黛瓦、鵝卵石路,幽靜古樸。品味明清時期的古建筑,領略客家農耕文明的智慧,雞鴨成群,貓狗悠閑,一派安詳的景象,共同編織成7.2萬m2的美麗莊園畫卷。
村口的水車在吱吱地轉著,水花四濺,木頭材質的表面長期被水浸潤,顯得有些光滑。荷塘里也略顯蕭敗荒涼,但殊不知水下還醞釀著新的滋味,等到天氣再冷點就可以去挖蓮藕了。
村里的老房子歷史悠久,散發著經年累月積淀的古香古韻。培田人講究天人合一,結合得天獨厚的山形水勢,改造天工造化之不足:無論是耗時三年,通過糯米與三合土,一錘錘敲打夯成的廳堂地面;還是雕梁畫棟,保留下來的碑文匾額與大小書院,無不在向過往的人們,訴說著這里曾經濃郁的人文氣息與巧奪天工的輝煌成就。行走培田,你不得不佩服培田人的智慧,不得不驚嘆培田昔日的繁華,陶醉沉浸在客家鄉村的山水詩畫之中。

經歷了一天的舟車勞頓,趁著天光還未完全暗下來,我們抵達了天一溫泉度假村,準備迎接旅行的首個夜晚。
天色漸晚,橘黃色的燈光開始蔓延在泛著波光的各個湯池上,穿著浴袍和拖鞋行走其間,別有一番風味。隨著夜晚降臨,在露天的湯池中舒展身肢,溫熱的溫泉水漫過胸口,寧靜的四周樹影搖曳,窸窸窣窣仿佛還能聽到蟲鳴鳥叫的聲音。從湯池中起來到岸邊喝口熱茶,微風拂過,愜意且舒適,仿佛身上每個毛孔都在張大盡情呼吸著新鮮的空氣,讓疲憊了一天的身體徹底放松下來。
“豸冠高戴踞南天, 怪石成圖狀若蓮”。福建“北夷南豸,丹霞雙絕”的南豸——冠豸山,成為我們行程第二日的目標。豸也寫做廌,即獬豸,是古代傳說中的神獸,似羊而獨角,“能辨曲直,見人爭斗,即以角觸不直者” 。法官可據此判斷是非,因此,法官的帽子稱為“冠豸”,表示公正之意。
乘船游覽石門湖,登船緩行,游輪劃破波光瀲滟的湖面,水轉山間走,山回水中行。一個個活靈活現的水面奇觀,歷歷在目,一景接一景,一畫連一畫。
兩座山峰相鄰不相連,相互作用下形成天然石縫,青天一線嘆為觀絕,此為“一線天”
在一相對寬敞的平臺上, 有一巨巖遮天蔽日,高壁峭立,摩崖題刻琳瑯滿目,這就是冠豸山著名的打卡景點之————滴珠巖。上有明代名儒黃公甫題刻“冠豸”兩字,字徑數尺,蒼勁雄??;下有乾隆翰林朱陽鐫刻的“上游第一觀”五字,是為閩江、九龍江、汀江發源地之一的佐證。站在巖壁前,俯視山下城區,九曲文川,繚繞如練。
在這個秋意襲人、桂子飄香的時刻,我們歡聚一堂,同賞良辰美景,共敘深情厚誼,一起度過這溫馨而又美好的中秋博餅之夜。
白墻灰頂,半開式客家土樓造型的酒店
本次旅行最后也是最有意義的一站——古田會議會址。原為"廖氏宗祠",又名"萬源祠",座東朝西,始建于清宣宗道光二十八年(1848年)的單層歇山四合院式磚木結構宗祠建筑。祠堂由前后廳和左右廂房組成,建筑面積826平方米。后改為和聲小學校址。
民國十八年(1929年)五月,紅軍第一次挺進閩西古田,改名為"曙光小學"。12月,毛澤東同志主持的紅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在此召開,通過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古田會議決議案。
除部分保護性翻修以外,基本維持原貌,值得一提的是會議會場旁地面黑色火烤痕跡,就是當時所留。臺設于左側,由講臺、會議用黑板組成,上墻懸掛“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”橫幅會標及中國共產黨黨旗,下方左右分別張貼著馬克思、列寧畫像;會場內四根大紅柱上張貼著會議宣傳標語“中國共產黨萬歲”、“反對單純軍事觀點”、“反對機會主義”、“反對冒險主義”。整個會場布置得簡樸、熱烈而又莊重。1961年3月,國務院將古田會議舊址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;2016年12月,入選《全國紅色旅游景點景區名錄》。
會議舊址北面的山頭上,一尊漢白玉的毛主席雕像立在那里,大方自然,向著人們揮手致意
中午嘗過以紅米飯、南瓜湯、紅薯芋頭為主的“紅軍飯”,我們踏上了返程,歡樂的時光匆匆而逝,但美好的回憶卻雋永銘刻,為期三天的中秋博餅旅行到這里就全部結束。這次活動不僅加深了同事之間的感情,也增強了團隊凝聚力,以便我們接下來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之中!
未來可期,邦聯加油!